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金寨境内少数青年学生在上海、武汉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3—16年也就是1924年—1927年在外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陆续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团员(1925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称“少共”)
1928年2月,少共商南区委会成立,书记周维烔领导汤家汇、南溪、斑竹园等地青年运动。1929年,广大团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立夏节起义。起义成功后,汤家汇、丁家埠、吴家店等地先后建立了9个区的团组织。在汤家汇易氏祠成立了少共豫东南道委、少共赤南县委,区以下各乡成立团支部。领导豫东南、赤南县的青年运动以及少先队和儿童团工作。
少共道委、县委下设组织、宣传、保卫、支前等科室,其中少共道委书记李中原、少共县委书记张良记分别领导青少年站岗放哨、读书识字,传递情报和打土豪、抓特务。组织青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组织少年儿童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到医院慰问伤病员,帮助烈士军属挑水、打柴。整个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活动在根据地内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极大地支援红军前线作战、推动党政地方工作,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少共豫东南道委的青少年中走出了许多优秀的红军,它的旧址易氏祠虽历经多次维护修整,但格局保存完整。如今,易氏祠的墙体上仍保留有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宣传标语,大门左边的墙上写着“配合中央苏区红军行动,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写着“全体工农兵要武装起来,拥护皖西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落款处画的是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图案。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写着打倒蒋介石,我们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