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金家寨终于再次迎来新的曙光。1947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做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实施战略进攻——夺取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支纵队共12万余人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并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8月31日,为了迅速攻克皖西重要门户金家寨,三纵八旅抵达金家寨的史河北岸。为响应刘伯承、邓小平“勇猛顽强,首战必胜,力求全歼,坚决打好这一仗”的指示,三纵八旅在9月1日向敌发动全面攻击,金家寨在9月2日得以解放。改“立煌县”为“金寨县”。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使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惊慌。1947年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六省绥靖会议,抽调大量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妄图达到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的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全面围攻,11月中旬,中共鄂豫区委指示金寨县委做好反围攻的准备。尽管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于12月2日占领金家寨,反围攻形势十分紧张,但邓小平等首长仍亲临金寨并作出指示:要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要发动群众,加强对敌斗争,打击国民党地方民团,保卫群众斗争果实,争取人民群众支持,巩固大别山根据地。金东县委、金寨县委和金北工委遵照指示,积极为反围攻战斗做准备,金寨县地方革命武装配合二纵在12月8日再次向金家寨敌四十八师进攻,再克金家寨。
1948年春,为了使进入中原的各路部队密切配合,更多地歼灭敌人,中央军委电令刘邓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寻机歼敌,国民党以20多个整编旅和地方武装趁机向大别山根据地展开疯狂“清剿”。从此,大别山区军民开始了反“清剿”的艰苦历程。在极其艰苦的反“清剿”战斗中,金寨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拖住了敌人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胜利。1948年秋,由于全国各战场不断取得胜利,蒋介石被迫放弃“全面防御”,将“清剿”大别山的兵力外调,从此实行“重点防御”。
9月21日,金商支队和鄂豫军区部分武装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向金家寨守敌进攻,收复金寨县城——金家寨。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盘踞在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向南撤退,有计划地留下了大批武装特务,其中潜伏的袁成英全力整编、扩编1万余人的地方匪众,活动在以金家寨为中心的邻近各县,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49年8月,鄂豫皖三省边区第一次剿匪会议在武汉召开,鄂豫皖边区剿匪指挥部成立,对大别山的残匪进行联合会剿。9月5日,剿匪大军向大别山残匪中心区金家寨进军。9月7日,东线剿匪部队解放金家寨。9月18日,金家寨举行大会,庆祝金寨县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