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区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调研

发布日期:2014-05-04
点击: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赵  丕[1]  徐良旭[2] 
  
【提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农业机械是先进科技的载体,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因势利导发展山区农机化是我们的重要考量。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山区因素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农业机械是先进科技的载体,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一、山区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欠发达山区农机化水平有了较好提高。2012年底,金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39.7万千瓦。其中:变型拖拉机实际保有量5551台,大中型拖拉机30台,小型拖拉机及微耕机6759台,联合收割机83台,插秧机21台,农田建设机械732台。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4.6万亩,水稻机插秧面积1.5万亩,机播面积1.2万亩,机收面积8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6%;茶叶机械拥有2.46万台套,机制茶4860吨,机械化加工作业水平已经达到了98%;粮食加工机械9422台套,排灌机械732台套,农机维修网点34个。 
    但是,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未能匹配,其制约因素较多。 
    第一,基础设施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随着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增多,农机作业项目、范围和覆盖面越来越大,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远远滞后于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山区集中连片的小田块的土地平整由于受项目规模限制,很多地方无法实施;现有的大部分机耕道路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无法满足现有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机库棚建设远远跟不上农机化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农业机械在农闲时都是露天停放等;农机工业严重短腿,金寨县域内仅有一家农机企业,产能及技术含量较低;县级农机管理、推广机构仍处于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农机安全监理也跟不上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步伐。 
    第二,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少、规模不大、涵盖面不宽。现有的服务组织总量小,大多数规模不大,服务项目比较单一。目前金寨县农机合作社只有17家,无论从数量还是服务项目和经营形式上都不能满足县域农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差,很多农机具不能到达作业场所,适宜于山区的那种既灵便轻巧、质量可靠又容易操作、性能优良的农机具的类型、数量偏少。二是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不够均衡。大多网点设在经济相对较好地段;维修人员知识老化、年龄偏大,缺少对农机新机具维修技术知识;农机维护只能是常用农机的局部换件修理、一般故障维修。三是维修网点设施差,大多数设在简易棚内,检测手段落后,无法保证维修质量。四是山区地块小,布局分散,农机使用效率低,作业时间短,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五是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和购买力差,质好价较高的新型农机具,只能望“机”兴叹。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山区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 
    第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及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拓宽。山区有广阔的山场资源,除粮食生产外,还有畜牧业、林果业、野生山珍等经济作物,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山区农产品加工规模在由初始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一家一户小作坊的加工比较多。为农民举办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国家政策对山区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农副产品加工资金投入少,补贴机具覆盖面狭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主要农作物加工在关键环节机械化未得到解决,适用山区新型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很难于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茶叶是山区主要产业,茶叶加工机械比较普遍,但品种繁杂,大多价格低廉、型号小、档次低、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机械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别,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不利于茶叶产业的整合,给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二、加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适时出台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有别于平原政策,增加补助资金和项目,追加山区机具购置补贴、作业补贴、机具库房等设施补贴和燃油等补贴,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推进山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大补助比例,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农机合作社发展难,可以在政策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针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国家将其列入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在支农资金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的优惠政策,以及工商管理等业务部门为其提供绿色通道等等。建议应尽快出台农机化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政策,引导和保障山区农机化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培训场所、设施以及本部门下达的新型农民工和阳光工程培训指标及验收机制等),提高农机操作手的安全生产、机具保养与维护基础理论知识,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机、认识农机、使用农机,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大农机安全监理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水平,完善农机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农机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扶持山区县;四是把山区农机化建设重点是作业道路建设、维修及服务场所建设等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谋划、统一安排,倾斜于山区县。 
    第三,完善服务组织建设。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在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一是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引导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扶持和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着力培育影响力大,带动示范性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措施上积极宣传、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示范典型,增强社会影响面,让这些先进人物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山区机械化迅速发展;三是引导农机大户与种田大户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巨大作用,实现粮食收入与农机经营收入都增加的目标。探讨、试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政策、规范流程、适度奖补。四是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我们计划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并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和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按照“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发展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推进联动模式建设。解放思想,广开思路,规划引领,高点起步,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技术深度融合,农艺适应农机,农机企业联动。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结合山区特点,有计划组织实施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引导工作,通过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整合农机装备资源,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服务程度,实现节本增效。加快推进农机企业联动模式,积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深入山区实地考察,研发山区农机化耕作、收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配套性、适用性的农业机械,使山区农机化作业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加强农机流通企业搞好机具零配件供应和售后跟踪服务及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机化作业向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加大对山区农机工业的调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促进山区农机工业发展,推动山区农机工业向着节能、环保、清洁、安全方向发展。 
    第五,因势利导发展山区农机化。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要求多样化,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不受地块限制、体积小、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作业效率高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进机械化育插秧;四是推广引用板栗剥苞机、板栗剥壳机、竹制品加工机械以及灵芝、天麻、山核桃、油茶等系列农特产品深加工机械及技术。同时,要科学种植,使农艺适应于农机,目前山区一些农特产品加工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象毛竹做出的竹炭、竹纤维产品、竹家具、竹地板、竹工艺品等等也越来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 

[1]、赵  丕,男,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2]、徐良旭,男,县农机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