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准确把握基层一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有效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近日,笔者通过现场了解、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古碑镇宋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现状。古碑镇宋河村位于古碑镇中部,镇政府驻地。辖29个居民组,590户,2168人。山场面积76768亩,耕地面积1256亩,其中水田1123亩,旱地123亩。桑园面积5亩,主要作物有茶叶、天麻、木耳等,人均纯收入4200元。按照精准识别相关要求,2014年底,宋河村在册贫困户258户,744人,贫困发生率百分之43.7,属于贫困村。按贫困户属性分,低保户占百分之22.48,五保户占百分之18.6,一般户占百分之58.92;按致贫主要原因分,因病151户占百分之58.52.因残致贫42户占百分之16.28,因学致贫25户占百分之9.69,因缺产业、资金、技术等致贫占百分之15.51。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增收难在贫困村各居民组中不同程度存在。2017年实现43户156人脱贫以后,宋河村贫困发生率仍处于百分之19.15.
(二)致贫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虽普遍购买了医疗、农业、小额人身意外伤害等政策性保险,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占贫困户户数的百分之80以上。二是劳力缺。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百分之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85以上,让其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更加困难。三是产业弱。作为传统的旱山乡村,宋河村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茶叶等传统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为主,增收致富门路窄,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长期以来,由于镇、村两级财力有限,对村基础和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少,已远不能满足宋河村发展需要。五是基础差。宋河村是离集镇较远的偏远村,坡陡沟深,不但自然条件差,水、电、路、村级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滞后,群众生产、出行时有不便,严重影响致富奔康的工作进度。
(三)减贫成效。201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为指引,2015年实现脱贫63户232人,2016年实现32户111人脱贫,2017年实现43户15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百分之43.7降至2017年底的百分之19.15。借力省市县帮扶部门的真帮实扶,在完成全村145户、503人脱贫解困的同时,扶贫工作队及村干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800万元,这些资金包括基础设施综合治理示范项目580万元、旅游扶贫发展资金100万元、六安市直单位帮扶资金20万元、光伏电站建设资金87万元以及扶贫驿站项目资金10万元。镇政府支持护坡项目20万元,市县产业扶持资金19万元,建成20K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完善了基础设施。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良好。社会捐助资金2.5万元用于帮助该村孤寡老人、修路等;组织到水竹坪实验学校开展“儿童节”慰问及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落实“爱心书包”项目;帮助贫困户销售价值9000余元的茶叶;对接落实茭白种植大户资金补贴10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宋河村是安徽省少有的高寒山区深度贫困村之一,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任务艰巨。
(一)思想和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疲倦厌战的情绪和观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中存在。一是认识片面。部分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上,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项目、投资金,前期期望值过高,看到规划的项目和资金与所期望的有差距,就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村组干部认为本村只有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相关内容,是贫困户自己的事,在工作中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很难沉下心来思考借力扶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三是自立意识不强。看到各级对扶贫工作日益重视,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各级的帮扶理所应当,过多强调自己的困难,以缺劳力、身体差、年龄大为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有的贫困户甚至还有按脱贫规划种养一季,拿到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就不干的应付式想法。
(二)工作协调机制难形成。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五指并拢、握拳发力,才能实现力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目前村里有省、县扶贫工作队,还有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共有4方面驻村人员14个人,管理偏差多,意见有分歧,工作落实难。目前村在建项目众多,旅游快速通道、以工代赈、美丽乡村等重大项目都在同步推进,涉及群众矛盾明显增多,需要多方协调解决的困难较大,工作推进难度也大。
(三)基础设施短板难拉长。宋河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加上群众居住分散,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较为普遍。还有一些村民组和居民点至今未通公路,部分村组饮用水安全还得不到充分保障。
(四)是贫困户脱贫难度大。宋河村因重残、重疾、年老体弱致贫的贫困人口占到百分之70以上,贫困人口众多、致贫原因复杂,工作难度较大。村内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实力偏弱,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贫困户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居多,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足。
(五)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是项目资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集中于今年计划要脱贫的村,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的资金和项目安排相对少些,难以满足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帮扶的需求。二是帮扶单位整合资金难度大。虽然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挂点联系,但帮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帮扶单位人财物都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投入,更难以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帮扶工作推进存在困难。
(六)规划与意愿有差别。前期在制定帮扶规划时,虽也入户了解群众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种植养殖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但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帮扶规划与贫困户的意愿还有一些差别。如在制定东林村一贫困户的帮扶规划时,最初计划帮助其一年养殖黑猪5头。调研过程中,贫困户反映养殖黑猪是她的意愿,但是5头黑猪超出了她的养殖能力,她认为可以分两年来完成这一帮扶规划。
三、对策建议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镇村组各级干部要克服疲倦、厌战的思想。其次,贫困群众要摒弃观望、等靠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绝非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是当前上到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项全局性任务,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18年率先脱贫实现小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广大干群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各方扶贫力量协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加强各方扶贫力量的协调,形成合力,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四)产业扶贫、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专业合作社、业主大户,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注重示范引导,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鉴于贫困户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农业种养技术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家的贫困户进行种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脱贫的能力。
(五)资金用途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于举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残孕等贫困户,要用3000元补助资金发展产业难以实施,仅靠3000元脱贫也不可能,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家庭情况来安排3000元补助资金的用途,不局限于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贴,比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报销学费、为贫困户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等,既能增强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的劲头,又能减少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几率。
(六)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以及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