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金寨重要讲话精神,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花石乡大湾村是金寨脱贫攻坚工作的示范点,总书记强调“要脱贫,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因地制宜,要突出特色……”。大湾村结合特色产业及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笔者采取实地查看、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贫困对象、与村干部座谈等形式对大湾村的产业与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花石乡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由原来的帽顶、大湾、桥边三个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辖37个居民组1032户3487人。
2014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8,是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5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户414人,贫困发生率11.57.2016年,20户73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9.7.2017年,31户105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79.2018年预计村出列,村出列以后的贫困发生率预计在百分之1.4以下。
大湾村林地资源丰富。总面积38400亩,天然林面积20400亩,人工林面积12300亩,森林覆盖率95。产业发展主要以传统农业+农家乐旅游,传统农业以茶叶、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主要是中药材天麻、西洋参等,生态养殖以养殖黑毛猪、山羊、大别山黄牛、土鸡为主。大湾村现有优质茶园1500亩,山羊养殖2300只,大别山黄牛养殖1100头,黑毛猪2700头,天麻等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境内有茶叶、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3家。
大湾村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十二檀、狮子岩、云台山、玻璃岩、汪氏祠堂、百丈岩、帽顶山、三口锅、龙潭河等,近年来,随着马鬃岭旅游景区知名度提升及总书记到大湾村视察,大湾村茶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两年来大湾村新发展旅游农家乐13户,吸纳各地游客观光旅游近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效益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对产业发展缺乏精准定位。
土特产仍以集市化销售为主,茶叶、花生,特别是中药材天麻、西洋参等目前还大多以沿街摆摊方式销售,不为外地游客所熟知,游客购买欲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亟待建设旅游产业链。
2.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低。
大湾村的休闲民宿、农家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涌现出来,但由于起步迟,且没有统一经营管理标准,良莠不齐,旅游环境氛围平淡。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服务质量差,业务水平低,此外,乡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如,道路狭窄,凹凸不平,土路、旱厕仍然存在,公共厕所数量偏少,满足不了旅游承载量的需求。
3.缺乏大型、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难度大,存在“招不来,引不入,留不住”的问题。村民参与度低,对于村内特色产业,打造力度不够,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如,林芝、天麻、石斛等农副产品仍多数以散装散卖的形式销售。
4.旅游资源宣传力度弱、宣传范围小。
大湾村“红、绿、人文、古居”综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运用,且资源宣传多数仍采用在墙面拉横幅、打标语的方式进行。没有将电子屏、地下音箱、电视广告等现代化宣传手段利用好,且宣传范围多局限在县内,缺少对外交流。
三、发展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花石乡产业发展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大湾村旅游板块特色,并将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作为该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成立大湾村旅游发展公司,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大湾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合理利用资源,打造产业+旅游模式。
1.提升传统茶产业水平。根据大湾村茶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以“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为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打造一体化茶叶产业链。加大对一笑堂十二檀生态有机茶的开发经营,利用荒山茶“梗长、叶开、叉小”的特点,开发育苗新技术。丰富茶文化、推进茶旅游,支持利用抛荒地发展茶园,建设集茶叶采摘、炒制、品尝、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厂,力求增加大湾村旅游附加值。
2.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发挥大湾村山区山场面积大的优势,采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等养殖业,吸纳更多村民就业。同时,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引进电商企业运营,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
3.创新光伏发展模式。在分布式、集中式光伏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扩容增量。利用高支架、农光互补的建设方式,采取“光伏+中药材”模式,发展板下种养业。如,充分利用光伏板间隙地种植大棚灵芝,增加附加值。贫困户既能获取光伏收入,又可增加中药材种植收入。建设大湾村光伏生态园,配套农家小院,观光长廊等旅游设施,打造特色鲜明的光伏旅游示范点。
(二)加强综合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开展技能培训。对从事乡村旅游的劳动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业务知识、旅游知识、法律知识等。
2.制定管理办法。按照“示范”标准和“星级”标准,指导、规范和帮助旅游服务经营者,加快休闲民宿、农家乐提档升级,保障游客权益,确保大湾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服务保障。抓好安全饮水、为民服务中心及污水处理等工程,补齐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优化空间规划布局,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实施河道改造、中心村庄池塘提升等项目,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大湾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将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
建议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1.利用县内财政资金、保障贷款数额。用好、用活县内资金,包括在支农、扶贫、移民、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性资金,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争取更多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贷款的支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以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山羊、黄牛为主的养殖业。重点扶持专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
2.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吸引县外城市资本、工业资本投入大湾村旅游市场。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企业,采取“入股分红”“整体租赁”等方式,重点培育扶持1—2家龙头企业。举办大湾村特色推介会,多渠道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六安茶谷”“西山药库”的优势,联系中小企业,捆绑出口,使特色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3.利用“三变”试点,盘活集体资产和农民资产。作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试点,充分调动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鼓励村民通过入股的形式成为投资人,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自有资产(实物)、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村内集体经济收入作为股金,村民作为股民,享受股份分红福利的同时又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进一步拓宽集体和农民收入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市场。
1.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立体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开展全方位宣传,提高知名度。在大湾村内统筹设置高炮、刷写标语、喷绘绘画,并安装地下音箱,循环播放红歌和宣传推介金寨的歌曲,以及总书记视察情况的视屏。广泛宣传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和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及大湾村发展变化,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声觉冲击,进一步提升景点整体形象。
2.发挥大湾村的“红、绿、人文、古居”资源优势。将生态绿色资源与红色资源强强联合。如,十二檀、狮子岩、云台山、龙潭河,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汪家大湾、红32师驻地汪家祠堂等。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大湾村民俗风情,开展村中技艺及特色节庆活动,彰显特色。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随着总书记视察大湾村及马鬃岭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进一步拓展大湾村旅游市场,吸引外地游客,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增加当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