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集中全党智慧,代表全国人民意愿,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未来文化强国的梦想。
提出文化强国梦想,实际上是表明了我党我国人民对文化认识的新觉醒。
一、觉醒到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短板问题较突出:必然影响到综合国力的提高,必然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文化建设“短板”的突出表现有:
各种矛盾凸显,存在多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和不安定的因素,文化的凝聚力等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当前存在着多元价值思想和多种价值观念冲突,主体价值观不明显,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反向。
文化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解放,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较弱,文化软实力较“软”。
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上还有较大差距,文化正成为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弱项。
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文化思想为导向的。
如此等等问题,充分说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
二、觉醒到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世界文化时代已经到来。
2002 年9 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全世界推行、保卫美国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灵魂与核心。为此美国提出了四大战略:(1)促进、培育文化生产,彰显伟大的美利坚民族的自由和力量;(2)引导、建议文化领域的领导人和管理者与我们一道加入这场反恐怖战争;(3)利用文化生产的广泛影响和力量,向国内外人们宣传美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4)监督、限制,在必要时关闭与恐怖组织有联系或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危害的文化组织和公司。许多专家认为,美国的文化渗透远远比原子弹厉害,美国的价值观无形地瓦解了苏联。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支笔等于1000 支毛瑟枪。
撒切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美国很早就把文化和产业链接起来,重视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可开发性和市场取向。20 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生产已成为美国最富有活力并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美国利用文化手段进行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垄断,向世界大力推销他们的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他们拥有世界文化产品80%的知识产权,控制了世界75%的电影电视节目和60%以上传媒产品的生产和制作。一部《泰坦尼克号》创造了22亿美元的最高票房收入,而我国2012年电影票房收入才100多亿人民币,好莱坞的影响及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形容,美国微软公司生产的软件产品创造了无限价值;英国下岗女工罗琳突发奇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几年时间由身无分文变为亿万富婆。2012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达到4万亿美元,占GDP的27%。仅游戏产品出口就占全球40%强。
我们伟大的马克思预言未来的新社会就是一种主要开展文化活动的社会。他说上午钓鱼,下午做画,晚上搞理论批判,这就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自为的享乐性、创造性、审美性的活动,称之为文化活动。
原来少数人享有的精美的精神的活动、精神的产品,现在成为千家万户、普通人、各色人等的一个必需品,这就是文化时代即将来临的一个特征。
三、文化本质性力量是:“道”与“器”的结合。
如何认识文化本质上的力量?
广义的文化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二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三是包括人类文化建设活动。所以,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
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质量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
怎样深刻理解文化的含义和本质性力量?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权力。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经济。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就是形象,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思想,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古代先哲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美德和价值观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直到今天还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现代文化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
对于文化的深刻含义,可以多角度理解。
1.作为一种态度的文化
我国台湾有一位作家他说了三句话,说文化是作为一种态度存在的,什么态度?
第一句话,对自己能自尊、不苟且,所以有品位,这叫有文化。
第二句话,对他人能尊重、不霸道,所以有道德,这叫做有文化。
第三句话,对环境能爱护、不掠夺,所以能长久,这叫有文化。
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加了一句叫对历史有敬意、不轻薄,所以有智慧,这叫有文化。
2.作为一切文明灵魂的文化
历史哲学家汤因比说:在一个文明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髓、核心、本质和缩影,而相比之下,政治成分,更进一步说经济成分则是一个文明的表面的、非本质的、微不足道的现象和它活动的媒介。
3.作为社会现代制度运行前提条件的文化
制度能否良好运行不仅仅取决于这种制度本身设计的完整性、科学性,还决定于它是否有一种作为我们普通人的常识、常理、常情、常德存在的文化,就是设计和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4.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价发展的指标的文化
联合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墨西哥城第二届世界政策会议的参与者中提出来的,他们把发展定义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和多层面的进程,它超越了仅仅通过经济增长来结合生活所有层面和社区的所有的能量,这是发展的目标。
发展不仅是发展社会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从根本意义上还应该发展所有的社会资源。一切发展最终是为了文化的进步,一切发展的程度如何都应该用文化的指标给予评价。
文化它是文明的灵魂,它是一种在实践当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的价值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文化它引导人类不断的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它是所有人类的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具有内化为精神和转化为物质的强大功效。
文化的本质力量就是以“以德服人”,就是感化人的“软力量”。具体的说就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在于对高远之道的追求,就是在于对人性之光的照耀。只有对人的终极关怀,才能不断地召唤我们,才能感化我们,让我们真心诚意、修齐治平。只有追求高境界的人,才能拥有高尚的价值。只有体现人性的文化,才能像太阳一样永远光耀人间。
文化的思想和体现核心价值等,就是“道”,文化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形式等,就是“器”。
所以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是信仰依归和创造源泉。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灵魂,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进发展上具有关键的作用。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包括制党制国政治理念,国家倡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国家的体制和机制,教育科技实力和水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文化生产力,生活方式等等)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即文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动力。
四、觉醒到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重要:文化不是与政治、经济并行的第三种东西,文化的规律包含着经济、政治的规律。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动力。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我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延安整风运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和第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思想和制度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首先是从文化领域开始进行改革的,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的局面。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如果说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的过程,是社会处于非常状态的表现,那么,新的制度、体制建立后,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就是社会常态的表现。常态中的社会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这个社会的常态就会被打破。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公平、正义、和谐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的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三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
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百年以来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翻番作为标志,而必须以文化强国作为灵魂,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强盛。
五、认识到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往往会对物质力量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文化既要聚心、化人,又要繁荣、强业。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快速发展是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的。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群雄争霸的政局。比如有海上霸主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然后又有日不落帝国英国,陆上强权法国,在夹缝中还崛起了德国,随后又出现了东方强国日本和超级大国俄罗斯。最终,新兴强国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各自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民族意识是这些国家崛起的原生动力,文化传统是他们崛起的必要条件,文化的感召力是提高国家整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他们都具有开放的民族心态,思想的引领和制度创新是他们深层次崛起的根源,具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是推动崛起的精神动力。
没有精美的文化、精神、道德、审美的渗透,今天的经济一定是做低端的经济,你的价值链是在低端上,你在国际竞争当中一定是吃亏的,这一点当然大家都知道很多例子,比如说美国人在我们中国生产一双名牌的运动鞋,我们只是得一个、两个美元,污染留在了我们这里,材料用的我们这里的,但是到了美国大概一双名牌的鞋净挣20.30美元,没有污染,这就是我们的经济还是低端的经济,没有被文化、审美等等去渗透。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鲜明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我国是一个13.5亿人口的大国,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标准,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亿万人都有独特的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式方法的时候,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焕发,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强国梦。(徐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