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一词被提及116次。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志着中国改革迈入了新时代。为了解决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我们党和国家正在探索一条新的改革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提法。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1978年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实践证明,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寻求正确的方法,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推进。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顶层设计,是由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提出的一个政治新概念,首次出现于“十二五”规划。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二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从我国实践看,顶层设计在前些年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主要强调电子政务要避免重复建设,突出规划战略的地位,以及实现这一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路径。这一新概念进入国家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改革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十二五”规划主要执笔者刘鹤认为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推动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宏观思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改革的新路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顶层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顶层设计是个很好的意见。笔者认为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作为传统的改革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在新时期仍不能抛弃。我们要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简称“摸龙”,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最早由中共领导人陈云提出。陈云在题为《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一文中指出中国要改革,因中国改革问题复杂,必须要保持稳定,要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它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三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一条。,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我国改革就是这样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改革是一种渐进式改革,相关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在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时,心中要有大局意识,以顶层设计的相关理念来引领实践探索,努力为顶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实践探索所积累的经验,使顶层设计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实践需要。或者说,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
顶层设计不同于自下而上地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这种自上而下,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要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让社会及各个所谓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如果能够激发起来自基层的动力,来自每一家企业、每一座城镇、每一个农民、每一个工人的动力,那么依靠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性,才能越过横在中国改革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基层创新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改革的群众观点。2013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行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它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把握好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成为人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顶层设计。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涉及的重大问题主要有:第一,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第五,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第六,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