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先进社会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的红色文化以各种形式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文化魅力。为了解金寨县中小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情况,笔者带着这一课题,对我县红色文化教育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
一、金寨县的红色文化资源
金寨县具有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馆、军部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场所。
二、金寨县的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目前,金寨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有:举行“永远跟党走”征文比赛;举办讲故事、演讲比赛;“党在我心中”情景剧比赛;开展建党90周年边关手拉手活动;开展朗读革命经典、传承经典文明朗诵大赛;指导各校到各爱国主义地点参观,而中小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主要是:评比文明班级、课堂上穿插各种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种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结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红色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红色教育、有关红色朗诵、红歌比赛等。
三、金寨县的红色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金寨县具有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但事实上当地中小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得并不是很好,存在着许多问题:
1.中小学生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的认知度低。据调查采访,了解到金寨县大多中小学生对于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低,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乡镇地区,不少中小学生甚至连红二十五军、立夏节起义都没听过。由此可见,金寨红色文化的普及程度低,中小学生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认知度低。
2.红色教育活动开展少。金寨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手续繁杂、活动安全、教材稀缺、没有老师、时间有困难、经费缺乏等问题,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上,金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相对较少,取得的成绩也较低,红色文化教育没能深入中小学生。
3.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金寨县的红色文化教育之所以发展不好,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部门的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大,使得红色文化教育多数是阶段性的走过场。
四、金寨县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分析
( 一) 红色资源进校园
红色资源进校园就是要以金寨县红色资源为核心营造红色教育环境,让红色资源寓教于无形,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培养的无形导师。所谓红色教育环境,是指在红色教育活动中所需的所有客观条件的总和,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是能让学生直观、切实体验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宣传设施、校园管理等。软环境是能让学生间接感受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红色活动社会实践与教育人员的道德情操和教育方法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红色物质环境
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各种抽象的雕塑、现代化的设施无不展示着时代前沿文化,却缺少了历史的沉淀与根基,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校园才能让人看到历史的印迹。金寨县地方学校应充分利用金寨县红色资源来打造红色物质环境,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与情感引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然而,红色物质环境的打造不能过于随意,要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各种教育设施等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出和谐的整体教育环境,又要让每一处发挥个性价值,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最大化,此外,物质环境的营造还要避免脱离历史地一味追求时尚,应该在展示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思想的同时吸收现代化的艺术元素,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2.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在学校颇受学生的欢迎,被视为丰富生活、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红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教育、纪念、竞技、娱乐活动,充实红色教育软环境,使学生深刻解读革命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环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完善红色校园网络
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工具,网络抢占了学生许多时间,如何在网络上抢占学生的注意力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营造红色环境必须要占领网络阵地自2000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全国多所学校建立了“红色网站”,但收效甚微,点击率不高。因而,红色校园网络建设必须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不要单纯在校园内网增加一个网页,而是要将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校园网络建设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网络局面。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论坛中增加红色版块,在这里大家可以畅谈革命历史、评论时下热点,增强红色资源转化的灵活性与吸引力。
( 二) 红色资源进课堂
1.编写红色教材
这里的红色教材,主要指学校根据本地学生特点、学校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编写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对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红色资源研究小组,对红色教材开发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教材的总体目标与结构,组织落实校本资源的开发。在编写红色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红色资源的特色,增强地方性。在编写教材时,对素材的搜集要以本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红色资源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增强实用性。编写红色教材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在编写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走一条“调查-分析-编写-实践-修改”的路线,此外,当前学校的思政教材从理论上看基本是比较完善的,但理论性过强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红色教材应是思政教材的补充,要轻理论性的探讨,重案例与理论实践的结合,以此弥补思政教材的不足,增强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2.开发红色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新课改的重点。各学校应该把红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本校学生的特点、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黑龙江红色资源的优势,开发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红色课程对于培养科学的理想信念、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发红色课程首先要制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开发的灵魂,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红色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结合红色资源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地方资源、个人发展、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其次,确定教材,这就要求将红色教材编写与红色课程开发相结合。红色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红色课程则是介体,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红色教材的编写要以红色课程为目标,红色课程开发要以红色教材为基础,二者要统一起来。最后,要确立课程方式与课时安排。红色课程虽然属于校本课程,但要突破“校本”二字,要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形成机制确定灵活多样的课程方式,充分实现课程目标。课时安排上既不能挤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课时,但也不能只将红色校本课程视为是一种补充,而要把它视为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基地,不为考试服务,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3.制作红色课件
课件既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红色课件,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将红色资源所包含的内容用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与超文本的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既包括学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红色课程。在制作红色课件时,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对黑龙江红色资源进行素材收集与搭配,以红色资源突出教材内容,实现红色资源内涵与教材理论内容的结合,此外,当前有些学校课件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直接开发,由于学科的限制,他们无法实现红色资源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配备,甚至会出现对知识的误解。因此,红色课件的制作主体应该是授课教师,计算机专业人员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这样既能实现课件的艺术性,又能增强课件的科学性。
( 三) 红色资源“走出去”
所谓红色资源“走出去”,是指为了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在学生接受了相关的红色教育教学之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红色思想走出校门去具体体验或实践红色精神。这样,不但实现了红色资源的“二次教育”功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红色情感,真正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既能放松心情、增加阅历,又能体验革命精神、
接受红色教育。一方面,红色旅游能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反哺一些贫困的革命老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能让被现实冲击而日渐模糊的屈辱史与血泪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坚定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开展红色志愿活动
当前在学校中活跃着一批具有爱国精神的志愿者,她们经常参加一些支教、支医、义务献血等活动。事实上,志愿活动与红色资源是相结合的,都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弘扬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可以说志愿活动是对红色精神的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践行与传播。在全校范围开展红色志愿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实践红色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红色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红色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开展红色志愿活动,可以效仿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以志愿为基础,通过典型事例、模范人物的宣传,以及学校对志愿者及其组织提供的便利条件,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此外,在每次志愿活动展开前,应对志愿者进行宣讲,宣传活动的主题思想、具体的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必要时还要加以培训,以便收到最佳效果。例如,可以开展“我是志愿讲解员”活动,即利用周末空闲时间,组织志愿者到一些纪念馆或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此活动对志愿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必须要经过培训合格之后方可“上岗”。对于这样的志愿者在评选干部、先进分子或奖学金时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总之,红色志愿活动要精彩、多样,既有吸引力、趣味性,还要有教育意义,避免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