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党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安排与要求,9月13日至22日,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一共采访了梅山镇党委书记张贻胜、麻埠镇党委书记司玮、全军乡熊家河村书记蔡先军、油坊店乡面冲村书记黄尊云、南溪镇丁埠村书记易三明、花石乡大湾村书记何家枝、斑竹园镇万何村书记夏鹏共两位乡镇党委书记和五位村书记,同时还去到大湾村部分村民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并询问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了解情况及意见建议。在到镇到村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更加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课题,也更加深入了解到乡村振兴工作还有一些需要不断攻坚克难的“重点”。现将调研中的发现总结如下。
一、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没有产业就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稳定的就业,农民增收也就成了无米之炊。访谈中各书记和村民们反映最多的,就是产业发展的问题。由于我县地处大别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可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民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很少,在对部分大湾村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土地都以山场为主,而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耕地却非常少,加上我县现在对生态红线的保护,难以真正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最终还是要依托先进的、成规模的产业,带动村民进一步解决就业难题。我县现在虽然重视发展茶叶、旅游等产业,但进展缓慢、阻力较大,并且同质化严重。尤其是在同质化方面,各个乡镇如梅山镇、麻埠镇、斑竹园镇、花石乡等的养殖业都以黑毛猪、山羊为主;经济作物都以高山茶六安瓜片为主导,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形成合力,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并且目前对农户来说,茶叶的生产链条短,他们仍然主要集中在采摘茶草直接卖出或者初级阶段的简单制作,这能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最大化。
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与供给,需要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又有乡土情结的人愿意回到乡村并且扎根在乡村,而“缺乏专业型人才”几乎成了所有书记反映的问题。收入过低、保障不足也是很多想回到家乡做贡献的顾虑,而另一方面,对村干部的学历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乡镇书记和村书记时正值村两委换届前夕,他们提到,现在本来村里的工作就比较辛苦、比较繁杂,对村两委的要求还在不断提升,最突出的就是对学历的限制,要求本次换届后每村至少有一名本科生,而对应的薪资、待遇却不够吸引在外工作的本科生回乡,是换届工作面临的不小的难题。再就是乡村优秀教师遴选进城制度,梅山镇党委书记张贻胜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村教育原本就不比城市教育,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服务能力、师资力量上本来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现在优秀的老师都往城里走,这就像是“釜底抽薪”一样,使留在基层工作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少,城乡的师资力量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种选拔措施也成了乡村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阻力。张书记提出可以对乡村优秀教师换一种激励方式,可以通过奖励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条件,使这些优秀的教师能够继续留在乡村工作,留住优秀教师,更多的家长也会愿意让孩子在村中上学,对乡村振兴工作十分有利。
三、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也是一大难点
乡村振兴要构建的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现在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有看电影、跳广场舞、下棋等娱乐项目,还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参加送戏下乡、乡村大舞台表演、广场舞大赛、文体宣传等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且随着我县大力开展的乡村移风易俗运动,各村都建立起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一约四会”制度,有效改善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村民们都表示人情负担较以前大大减轻了。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我县撤并村组后熟人社会的解构、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许多乡村已经进入了一个“半熟人社会”,再加上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大多数观念都是管好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在乡村治理上也有“官动民不动”的现象出现,加大了村干部们做群众工作、宣传各项政策的难度。如在农业农村部的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示范班课程中,专家教授提到并表扬了我县创新通过“红黑榜”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的主要做法,同时建立“积分制”,这些积分又关联到日常生活、经济、消费等权益,用积分可以到当地的振风超市换购日用品等,再建立一个日常专门管理机构,村民之间也可相互举报获得积分奖励。这样的举措约束了村民在公共日常中的言行举止,提升文明、素质、道德基本要求,用生活便利性和经济权益等措施减少丑恶行为,营造真善美的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社会正气清风。总体上来看,这是把选择性的遵守变成强制性的约束的好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学习和推广。但是在这次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问题也开始凸显,如常年在黑榜的农户破罐子破摔、依旧我行我素或者因与村干部发生冲突后被评为黑榜的人感到不公而加深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等。
除以上外,在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交谈中,我们也认识到乡村振兴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基层减负上,也有村干部反映压力并没有减少,报表、检查、报告、材料、会议仍然很多,为村民谋发展的时间很少。在调研中,我们对每位村书记的访谈大约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在访谈期间不仅有同事来请示日常工作问题、还时不时有村民们的电话需要解决各类问题,如大湾村书记在接受我们访谈时半小时的时间就接了五六通电话,丁埠村书记、熊家河村书记、万何村书记在访谈结束之后立马又赶去参加会议,村书记们都处在一个非常忙碌的状态。其次就是村书记们纷纷表示缺乏发展资金,尤其是现在乡村的基础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了,但在公共设施的管护上却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后期路灯、路面、绿化等公共设施的维护都需要村集体经济的支出,造成村里的集体收入不能更多地交到村民们的手中,未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和政府更多的投入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