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域旅游”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势能逐渐提升。近年来,金寨县委、县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探索全域旅游的“金寨模式”,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为了构建“全域、全景、全业、全民”的旅游格局,全县各部门积极联动,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解我县目前全域旅游发展新业态,本课题组成员走访调研了青山镇相关部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青山镇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青山镇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西淠河畔、淠水之源;东与张冲抽水蓄能电站紧邻,西与古碑高速下道口接壤,南与燕子河大峡谷、天堂寨景区相连,北与油坊店乡(六安西茶谷)毗邻。全镇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82个村民组,总人口2.3万余人。近年来,青山镇采取“五个转变”全力促进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确保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探索迈出高质量旅游发展之路。一是布局由点向面转变。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及康养小镇建设,把集镇打造成游客集散中心,引导游客先到集镇,再引流到十里溪、抱儿山、映山蓝谷等各景区景点,实现流量共享。目前已建成尧塘村、抱儿山旅游驿站、十里溪旅游接待中心等。二是业态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大力推进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游、茶旅深度游、农耕体验游、体育健身游同步快速发展。实现半日游向一日游二日游乃至多日游转变。截止2020年青山镇已建成3个农耕文化馆、汤店蔬果体验区1处、抱儿山茶旅体验区1处。三是实体由弱向强的转变。积极培育一批精、优、特的文旅大企业,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变散、小家庭作坊式的企业现状。目前,已注册成立十里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特色农家乐5家、品牌农家乐2家、特色民宿2家。四是投入由政府向社会转变。持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引进实力强的企业到青山来抱团发展,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支持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当前,安徽乡村振兴学院正在对全镇旅游进行整体规划,皖西学院、金寨党校等单位已初步制定发展方向。五是管理由粗放型向标准化型转变。以十里溪打造“皖西第一溪”为契机,用设施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标准化来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青山的旅游颜值更高、品质更佳、服务更优,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但就目前而言,青山镇对良好的生态优势、旅游资源包装推介不够,现有旅游经营依然是“一流资源,二流包装。三流经营”的粗放型模式,农家乐、农耕文化开发大多处于低层次管理和初开发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
二、当前全镇旅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优势不强,基础不牢。
一是区位优势不明显。青山镇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距县城58公里,省城196公里,位置相对偏僻,缺乏明显的交通优势,信息相对闭塞。地势险峻,易受洪涝灾害影响,限制基础设施投入,旅游产业调整有局限性,旅游发展的经济底子薄弱。
二是资源优势不明显。青山镇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以自然景观为主,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局限于对现有溪水、瀑布、峡谷、植被等浅层次开发利用,只停留在观光、农家宴等表面,经营模式多数雷同,旅游产品单一重复和全县其它景点同质化严重,可玩性不强。
三是品牌优势不明显。青山镇红色文化底蕴的缺乏决定了其必须挖掘本土现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目前,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有效融合不够,本土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开发较少,民间特色较多,尚未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和生产销售体系,游客重游率不高。
(二)动力不强,引领不够。
一是党建引领不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强,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底气,没有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员在旅游发展以及特色文化挖掘中示范引领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党员创业带富的作用。
二是综合素质不高。村级班子年龄偏大、结构不优、学历不高,不能适应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在引领作用发挥上,自觉性不够,思想观念方式落后,缺乏创新意识,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对发展旅游,思想上有顾虑,服务意识不强。
三是经济能力不足。有能力、会经营的人大多外出经商务工,留守农村的人相对素质偏低、思想保守,对乡村旅游建设漠不关心,存在严重的“等、看、靠”思想,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基础不牢。
(三)活力不强,融合不深。
一是基础设施不健全。景区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方面,绝大部分道路达不到旅游等级标准,旅游交通集散能力比较差。游客服务中心和大型停车场以及排污设备、标牌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缺失,基本服务难以达标。
二是服务水平不高。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群众“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现代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与游客进行对接,缺少必要的跟踪服务技能。
三是产业融合不充分。目前,十里溪、映山蓝谷、抱儿山景点与各个行业的资源整合度比较浅显,产品的创新能力差,旅游综合体验项目还相对缺乏。尤其是在推进“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差距较大。
发展推进全域旅游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要素支撑,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投资环境。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放大乡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撬动效应,制定财政贴息、税费、土地、审批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优先安排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对重大旅游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承载能力。将乡村旅游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免费培训范围。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系统专业培训,按照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要求,培养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的骨干企业家、乡村精英和个体经营者。
三是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化管理,通过行业协会进一步约束企业和农户的经营行为,治理好脏乱差,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典型和示范单位,创建一批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强化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服务。
一是完善旅游景区道路建设。合理规划设计旅游线路,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结合实施“四好农村路”和网络化延伸工程加强景区周边道路建设。
二是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突出“改厕改厨改住工程”,重点加强游客反映集中的餐饮、水电、通讯、住宿、厕所、停车等设施建设。
三是完善导向标识和公交建设。加快建设旅游快速公交体系、镇村旅游集散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工程。
(三)突出文化特色,提供服务功能。
一是注重挖掘文化。重视西淠河和抱儿山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遗产开发,加快打造一批个性鲜明、乡土风味浓郁的特色项目。
二是注重乡土特色。对全镇文化资源特别是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等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突出乡土特色的保护与开发。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注重产品开发。转变低层次发展模式,开发度假休闲、康复疗养、运动健身、体验教育等高端旅游产品,全面推进青山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发展动力。
一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镇。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保障群众权益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托管经营等形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公司。
二是打造独具特色旅游镇。规划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交流、农业观光、特色餐饮、度假休闲、健身体验等产业融合占比不同的旅游小镇。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开发乡村旅游。
三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特”的发展格局,融入山水回归自然。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农业园区向观光景区、美丽乡村向休闲度假村的华丽转变,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生态养民、文化强民和旅游富民。
(李葵系青山镇宣传办工作人员,金寨县2021年基层党员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