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之年。“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是摆在各级各地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金寨县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状,探寻我县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通过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结合实地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金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乡村振兴规划蓝图不健全
我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乡村振兴规划蓝图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忽视了规划的重要性。对于规划重要性的认知不到位,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制定的相关规划目的不明确,规划实施与推进存在“两张皮”现象;二是规划质量相对较低。上级任务决定发展思路现象频生,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应对高于既定的规划发展;三是规划建设定位不准。脱离既定的县情、乡情、镇情、村情,系统性不强,资源研究不充分,发展规划欠缺整体性与科学性;四是规划的可行性不强。乡镇规划专业人才匮乏,规划的制定、解读到实施进度慢、效率低,部分地区出现县域整体规划与乡镇发展规划脱节情况,群众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五是规划前瞻性与长远性不足。存在“发展在前,规划在后”“一刀切”规划、“运动式”推进的现象,多规划间的兼容性低,规划接续性差。
(二)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足
全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融合力度差的情况。首先,乡村产业发展资源挖掘不够。缺乏对本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本地特色不突出,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单一;其次,龙头产业不多,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龙头产业与首位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支撑力度不强,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且规模小,产量、产值、效益低,大型龙头企业与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弱;再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占比较高。服务业发展速度慢,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加工业精细度不够,主导产业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比例较小,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传统服务业占比高于现代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居多,生产性服务业中科技研发、技术咨询等仍需加强。第四,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我县产业现状中,“农业+”才刚刚破题,特色和附加值均不明显,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仅大别山物流园有一定的雏形,康美来和芝神堂在灵芝产业方面有所尝试,雅迪电动车和金安不锈钢有所意愿,此外没有成功的典型案例,更没有制造业与研发服务相融合的案例,经济开发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相对独立,几乎没有关联度,链条式、循环化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第五,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县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只有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全县实质性开展科技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到50家,与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寥寥无几,企业吸纳技术成果的也很少。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600余家,研发及技术改造投入只有2.5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只有1.27%,远远低于中等地区。
(三)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方面,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团队。一方面,乡村治理人才缺口大,乡村人才发掘不充分,另一方面,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保障机制不完善,引进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四)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内涵赋予值较低;文化元素保护与利用不到位,文化产业开发力度有待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健全;人们能够参与的文化娱乐内容与方式单一;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建设成效低;文化建设资金匮乏,文化宣传不到位,脱离群众生产生活,导致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五)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
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存在重发展、轻生态发展模式,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污染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如耕地撂荒、农作物秸秆焚烧、粪污、生活废物的绿色处理没到位,绿色能源未得到有效运用;农村三大革命仍需进一步推进。
(六)乡村治理体系功能弱化
基层党组织发展中,工作人员宗旨意识弱化,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弱化创新意识与能力薄弱;党组织成员构成上,青黄不接的问题,老干部有“躺平”思想,年轻干部有畏难情绪;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党员同志缺乏归属感,管理难度大;工作疲于应付上级各项检查,主体作用发挥少;上级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不充分,群众知晓率低;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下降。
二、金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与建议
(一)搞好设计,科学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文章。首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运用体系思维,立足我县各区域、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特色、历史传承、区域文化等系统谋划,结合村支两委和村民的意见建议来规划设计。其次,成立领导组,聘请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逐村设计规划蓝图,明确我县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再次,秉承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多规合一,分类有序推进。最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直至规划完成。并定期对规划推进情况与相关内容进行通报与解读。
(二)发展产业,扩产增收
在农业方面,我们进一步构建了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全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新业态。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大户带小户等方式,将资本、技术、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工业发展上,通过规划形态、服务功能、集聚产业的转型,着力搭建产业、人才、融资、孵化、研发、设计、咨询、物流等服务平台,促进“两业”融合。同时,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与县内外各类服务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互相学习。秉承生态工业的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利用资源循环和能量梯级,构建生态产业网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结构转型。内生动力与创新能力上,我县深挖红绿资源,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产业,积极探索区域性与地方性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而培养产业主体,做强做精做美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承接,深入研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上下游、关联性产业,推行“产业链长制”“补链式”招商。政策上,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强化政策的连续性,用足用活相关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好政策“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巩固产业发展机制与体制保障。
(三)凝心聚力,培养人才
凝聚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力“能人回归”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挖掘本土人才,以产业培养人才为支撑,人才引进带动智慧引进、科技引进,促进人才多元化。借力“金凤还巢”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较强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促进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技能型向工匠型转变。优化政策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留住方式,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扎实推进各类引才、引智计划,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县创新创业。畅通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全面营造人才引进良好环境。
(四)发展文化,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党建与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加大文化扶持力度。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建设集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深化惠民文化服务,开展送戏下乡、送技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公益培训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组建文化队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培训,,激活农村文化中心、农村书屋等,建设最美人文环境。
(五)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河湖长制。进一步提升国土绿化,发展林业产业,恢复森林植被,保护好公益林和天然林等,加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安全饮水等力度,持续改善城乡用水、饮水条件,升级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落实常态化管理机制。实施重点整治。重点整治秸秆禁烧、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畜禽养殖等环境突出问题,加大非法采矿、非法采沙打击力度,对矿山尾矿进行全面治理,常态化开展农业“两个替代”,降低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禁养区调整划定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土壤质量。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生态茶谷、西山药库、江淮果岭等特色种养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现代农业样板区,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
(六)组织强化,夯实基础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强化组织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干部思想意识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多元化培养农村干部,优先将回乡人才作为党组织后备骨干,让其参与村支两委班子工作,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鼓励退休干部发挥余热,鼓励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加强干部的培训与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沉下身子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亲力亲为,真心真情地为民服务;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拓宽晋升渠道,强化组织保障。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 科研部 熊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