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金寨县在红色文化保护、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充分思考,现将我县红色文化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红色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开发能力不足
对金寨的游客数据进行分析可知:70、80后是金寨游客的主力人群,但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推进,红色旅游不断升温,90、00后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更注重游览体验性,热衷于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变化。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静态观光的为主,多以博物馆陈列展览、参观故居遗址、导游讲述等传统方式表现出来,展馆内容县内多地异馆重复,表现手段简单落后。对观众来说,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其他产业在我县发展缓慢、缺乏创意、附加值低,甚至没有自己独创的红色文化产品。
2.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我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80处,其中革命文物215处(259个点)。现已完成县域内3处(9个点)国保、10处(42个点)省保、17处(23个点)市保以及100余处县保单位的保护利用方案、36处布展方案、13处(51个点)“三防”方案。但我县境内红色遗址相隔较远,布局分散,未能形成体系规模,只红一点,未红一片;加上交通线路多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道路,游客在山路上颠簸花费的时间较多,“红”“红”分散,“行大于游”的现象突出。
3.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
通过网络调查网友“认识的红色文化圣地有哪些”,井冈山、遵义和延安三地的得票率分别达到97.92%、94、44%和92.36%,金寨的得票率仅为36.59%。据统计,到访金寨的游客主要来自安徽、上海、武汉、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其中省内游客占比47.72%,省内客源地以六安、合肥为主。由此可见,金寨县的知名度在省内的知名度很高,但在省外知名度却很一般。
4.资金投入不足
我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红色资源开发具有前期设计难度高、投入大、回报速度慢的特点,对上级财政支持依赖性较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大了扶持和补贴力度,但由于我县红色资源丰富,所以资金依旧十分不足。就县城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但绝大多数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少问题:离高速路下道口远、停车场匮乏、星级酒店少、不少景区以及景点的路面等级较低、山区信号差等。
5.专业人才缺乏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一批具备深厚党史、军史知识的专业人才。我县各乡镇的地方志工作者多非专业人士,一以贯之研究红色文化的少之又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研究型人才依旧十分缺乏,且年龄段上呈现出青黄不接的苗头。对乡镇级从事红色文化旅游的人员虽曾接受培训,但次数少、时间短,学员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因此仍无法承担当地红色历史的讲解。至于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品牌意识、市场洞察力、宣传推广渠道的从事红色文化开发事业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红色文化开发的对策
1.创新红色文化开发内容与形式
单就红色遗址场馆的建设而言,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对于场馆布展中一图多处重复的情况,可以通过文艺创作的方式解决,也可以广泛收集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增加现有史料,丰富展呈内容。就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而言,红军餐、红色文艺节目、红色文创纪念品、户外体验活动、红色主题宾馆都可以打造,这样有助于打破单一的红色观光模式,形成一条含学、吃、住、购、玩的完整产业链,延长游客在县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红色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2.加大红色文化开发的范围
金寨革命史中最辉煌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是我县红色文化开发的重点,但并非全部,建党早期及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的开发同样值得关注;就内容而言,除将军故居、战斗遗址、会议旧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金寨儿女进行革命斗争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开发视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数量,各乡镇避免同质化竞争,还能够更完整地展现金寨的革命历史。红旅线路的规划、开发要广泛征询交通部门、本地党史地方志研究者的意见,根据交通便利度、分布疏密度,将现有具备观光价值的点最大限度串起来,连点成线,由线带面,力争实现“红一点”到“红一片”的转化。
3.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
为提升知名度,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变被动为主动,有计划地向外宣传金寨。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报纸只是宣传手段的一种,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推介平台适应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利用这些网络媒体进行可控炒作,可以更有效地提升金寨的知名度。文艺作品是宣传的最佳路径,但我县缺乏享誉全国的文艺作品,反映金寨红色文化的经典影视作品少之又少。如今红色主题的影视剧掀起收视热潮,可以抓住机遇,借此契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吸引投资拍摄电影、电视剧。除此之外,举办旅游节、红色文化博览会等活动,都可以常态化地举办、宣传。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红色资源的开发设计、场馆的提升、道路的修建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县里要优化支出结构,设立专项资金。乡镇要规范资金使用,争取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形成多元资金来源。与此同时,要根据财力承受度,把握好开发力度、推进速度,处理好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在红色文化开发上坚决避免刮风行动、重复建设。
5.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引进人才是壮大金寨红研队伍的有效途径,也可以通过发布研究课题、组织研讨会的形式,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深化金寨革命史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为金寨红色资源开发出谋划策。就县内现有红色文化研究队伍而言,要健全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史老专家传帮带作用,培育一批新的党史专家。对各乡镇从事地方志编写的工作人员、讲解员,要增加对他们的培训频率和时间,为他们推荐可供自主学习的书目,甚至提供相关书籍。关于乡镇缺乏红色文化开发人才问题,可以下派党史研究人员到乡镇任职以加强对当地红色资源开发的指导,也可以引进相关企业帮助当地做好规划,开发红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