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见证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现在,就请您走进我的家乡,听一听路的故事。
我的家乡,金寨响洪甸,位于大别山北麓,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的核心原产地。曾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产自响洪甸的茶叶作为国礼专送北京,供两国元首品鉴。响洪甸水库,新中国治淮骨干工程,新月形大坝锁住西淠河的洪水骇浪,造就出高峡平湖的秀丽美景。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巡视响洪甸水库时,明确指出:“这里风景好,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绿水青山、茶香竹翠的响洪甸,本应是富庶之乡。然而,八零后的我,家乡贫困的景象一直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家乡贫困最主要的原因:交通非常闭塞。路,是乡亲们望眼欲穿的期盼,山货特产走出去,投资观光客流请进来,无不依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昔日的路,真的很难走。
从响洪甸出山,盘山公路,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路基薄、路面窄;傍山临崖,坡陡弯急,行路步步惊心,驾车望而生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是砂石土路,跌宕起伏。
在响洪甸当地,通往六安瓜片核心原产区--齐云村的道路,路窄桥断,举步维艰。位于咽喉路段的齐云桥,桥墩之间钢梁高悬激流之上,桥面铺就的木板或水泥板残缺不全,破烂不堪;过桥人,年轻人是走,老年人是爬,儿童们胆战心惊。桥梁严重破损的时候,齐云村村民靠竹排过河,遇到水库开闸放水,就断了出山的路。
正因为这样的交通条件,山里的特产卖不出去,山外的客商走不进来,乡亲们抱着金碗没肉吃。六安瓜片长期以十元、十五元一斤的价格在原产地贱卖,空有其名却不能带动致富。响洪甸人守望着众多传家宝和一片美丽的山川,却耐受着不该有的贫困。
要想富、先修路。本世纪初,六响公路改造工程启动并顺利竣工,路面拓宽、截弯取直,宽敞规范的油面直路彻底改变了响洪甸的交通状况;“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昔日的齐云桥改造成了钢筋水泥的二车道。路通了,客运班车行走城乡,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交通闭塞的瓶颈被完全消除。
由中共六安市委牵头,以响洪甸为核心,建设了皖西茶谷。每年一届的开茶节,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清香的瓜片茶走出山门,销往各地,芳香送给世界,富裕一片农家。与此同时,当地开办了茶谷农家乐,开发了响洪甸水库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暨红色旅游线路。游齐云山、品瓜片茶,赏水库美景、吃农家饭菜、感悟淠史杭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杜鹃翠竹瓜片香,湖光山色映朝阳,坦途通彻八方喜,世人茗品好风光。
今天,当您走进响洪甸,绿化、亮化的响洪甸新农村飘逸着茶香;过去的土路已经被水泥路取代,广大群众搬出了老旧房,住进了统一规划的楼房小区。民居正门的对联,都以歌颂党和祖国为主题,抒发自己对党、对祖国、对美好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家家户户在勤劳致富中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响洪甸已经成为金寨产业脱贫和旅游脱贫的样板基地之一。
窥一斑而见全豹,走出响洪甸,放眼金寨县,村村皆秀美,户户乐心田。
如今的金寨,合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我县设置了梅山、古碑、丁埠、天堂寨四处出入口,极大改善了沿线乡镇的交通状况,辐射带动全县各地便捷出行。各乡镇间的省道和县道路面全部优化,村村通水泥路连村到户。高铁站快速通道、大别山大桥和马店大桥全部建成通车。全县各村镇,一条条公交线路连横合纵,出行更便捷、更便宜,群众获得了真切的实惠。
沪汉蓉高铁客运专线于2009年在金寨站开通客运。2018年7月1日调图后,金寨站每天共有68趟动车停靠,其中始发车、终到车、经停复兴号高铁列车各有两趟。如今,我们坐上高铁,在金寨与六安、合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间往返,就像乘坐公交车一样方便快捷。规划中的金寨支线机场和过境金寨的沿江高铁线路正在稳步推进,金寨离中心都市更近了,金寨人民与北京更近了。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就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精准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68万金寨人民备受鼓舞,撸起袖子加油干,打响了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交通便捷的金寨,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旅游脱贫成为金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在县城,红军广场、金寨革命博物馆、梅山水库、小南京村游人如织;金寨革命博物馆年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培训工作优质火爆,截至目前,内地已有26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学员前来学习考察,多家单位在这里建立培训基地。在花石乡大湾村,每天都有客人踏寻总书记的脚步,铭记自己朴素的初心和担当的使命。在红色小镇汤家汇,来宾们在豫东南道委旧址聆听战斗的故事、品味红军的精神,更加坚定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在花石汪家老屋、在丁埠大王庙、在斑竹园朱氏祠,来宾们听金寨红色故事、赞革命精神品格;看金寨生态美景,尝大别山绿色土菜、购民间珍稀特产、赏金寨精巧工艺;走遍大美江淮,醉美红色金寨。金寨在“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走上富裕路”的辉煌历程中,成为安徽闪亮的名片。
沿着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路,四十年奋斗,四十年发展,金寨县从老区库区贫困区发展成“抓金寨促全省”的行动标杆。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悉心关注和正确领导,离不开六十八万金寨人民的努力奋斗。决胜脱贫攻坚,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担当,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金寨一定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描绘老区发展壮美的时代画卷。
(本文在县直单位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诗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