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葛藤山

发布日期:2019-06-24
点击:

  葛藤山位于大别山西部的金寨县南溪镇花园村,距南溪镇政府10公里左右。

  葛藤山地形复杂,跌宕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茂密,易守难攻。

  传说明朝时期,占星家夜观星相,发现了大别山未来出帝王的一块山村,皇帝即派占星家前去处理,以绝后患。占星家进入山村后,发现一株巨大的葛藤树,藤蔓可遮星空,随令军队砍伐,神奇的是越砍越长。占星家大惊,令边烧边砍,终被砍断,主干内鲜血涌出,流满河道。巨大葛藤树死后,满山遍野出生了很多小葛藤,再也没有巨藤长出。后人把这片山村叫做葛藤山。

  葛藤山上溪流纵横,常年不涸。下面建有葛山水库,宛如镶嵌在山间的一块美玉。山道蜿蜒曲折,移步换景。上面散布着许多古老的自然村落,环境幽静,保留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的印迹。山上著名景点有“仙人洞”“烂犁糊”等。

  传说很早以前有人在此洞里修炼得以成仙,走出了石洞,来到一畈田边,和一位犁田的农夫聊天,聊着聊着,这人就走了。不一会儿,那位农夫也不见了,牛也不见了,犁也烂在了田里。这位农夫和牛都沾上了仙气,也成了仙。后来,人们就将这石洞称为“仙人洞”。仙人与农夫聊天的地方,当地人称作“烂犁糊”。   

  葛藤山是个春来山花烂漫,秋来野果满山的好地方,特别是一到春天,映山红漫山遍野,灿烂夺目,鲜艳无比,其实这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是烈士生命的绽放。

  在革命战争年代,葛藤山既见证了革命英雄在此取得的辉煌战绩,也记载了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葛藤山是革命烈士血染的红土地。

  一、葛藤山是金寨革命活动的起源地

  1924年,金寨早期共产党人袁汉铭、詹谷堂、王举舟等人在此秘密建立党小组,组织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活动,3人相继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袁汉铭,历任中共商城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红1军2师5团政治处主任、红4军35团政委、赤南县苏维埃政府2区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冬因“肃反”扩大化,在湖北的英山,被张国焘杀害,时年29岁。詹谷堂,历任商南特别支部书记、商城南岜区委委员、商城临时县委委员等职,1929年7月国民党军在商城民团的配合下向商南的红32围攻过来,为了避其锋芒,红32师转移到鄂东,留下詹谷堂在葛藤山领导赤卫队进行游击战,藏匿在葛藤山獐子岩猴儿洞,8月18日,因人告密被捕,后被商城县反动民团头子顾敬之残酷杀害于南溪,时年36岁。王举舟,历任红军某师经理处主任(后勤部长)、赤南九区书记等职,1934年因叛徒出卖在商城县被捕,同年被杀害,时年31岁。

  这里还走出了开国中将腾海清、著名外交家丁国钰等一批卓越人才。

  二、葛藤山是红28军取得重大胜利之地

  1933年9月,蒋介石对鄂豫皖发动第五次“围剿”,红25军在攻打红安七里坪及皖西北保卫战中遭受重大损失。

  10月2日,红25军主力由皖西北向鄂东转移时,在汤家汇泗道河通过黄麻公路时,遭敌人截击。25军被分割,一部分由吴焕先率领突围到鄂东,尚有1000余人未过公路,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北。

  10月11日,皖西北道委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红28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下辖82师、84师。

  在大别山连续转战多日的红28军于1934年3月11日由古碑冲出发,准备取道赤南县(今金寨县南溪)的葛藤山,到大埠口地区(今关庙)进行休整。部队行至南溪附近,侦察连连长李大新来报告:昨天,原驻防在商城北部的敌54师的3个团,共3000余人,在代理师长刘树春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由商城向皖西开进,追击红28军,驻扎在南溪镇。

  军长徐海东与政委郭述申研究决定,利用葛藤山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打一场伏击战,挫敌锐气。葛藤山下的簸箕沟,是一条人行道,如果在两边山坡上埋伏好,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内,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取胜的把握是很大的。

  当天夜里,徐海东带领84师(师长黄绪南)埋伏在葛藤山左侧山林里,准备伏击敌人;战斗打响后,准备以2个连向敌后迂回,截敌左方后路。郭述申则带领82师(师长梁从学)埋伏在葛藤山右侧,跟敌人交火后,同样以2个连兵力截击可能从右山口逃跑的敌人。

  次日天亮,徐海东令侦察连向南溪游击。时近中午,侦察连与敌人接触后,边打边退,有意向葛藤山方向撤逃。敌人根本不把红军放在眼里!敌师长刘树春下令:“小股红军游击队,一定要全部拿下,要捉活的,捉住1个红军,赏5块大洋。”3个团的敌人潮水般地跟进,他们以为这么多兵力,追击这一小股游击红军,是很容易的。

  敌人追击1个多小时,就进入了葛藤山下簸箕沟的红军埋伏阵地。突然,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刹那间,两面山坡上的红军居高临下,机枪、手榴弹等各种火力一齐射向敌人。敌人猝不及防,顿时阵容大乱,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成堆。

  敌人稍作整理,企图夺路向后逃跑,梁从学命令扼守阵地的1个排,截住敌人,以猛烈火力缠住敌人主力,然后协同84师2个营,从侧后方向敌人突然发起进攻,这样敌人又被打了回来;他们两头乱窜,慌作一团。不多一会,红军吹起了冲锋号,指战员们杀声震天,从两面山坡上冲了下来......经一个多小时激战,毙伤敌人近2000人,代师长刘树春以下130多人被活捉,缴长短枪172支,手提机关枪8挺,子弹1万多发。

  战后,徐海东审问刘树春时,刘树春不知趣地问:“敢问徐将军是黄埔军校的?”徐海东没有作声,刘树春又问道“不是黄埔的,那一定是保定军校的,第几期?”,因为刘树春自己是保定军官学校一期的高材生,他认为能指挥这样的伏击战、歼灭战,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起码也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

  徐海东则风趣地说:“我既没有听黄埔军校的课,也没有进过保定军校的门,我是青山军事大学毕业的。”刘树春不解,又问:“徐将军,鄙人知识浅薄,不知这青山军事大学在哪?”

  徐海东站在葛藤山上,挥手指着簸箕沟,大声说:“喏,这就是青山军事大学!这方圆几千里的大别山,处处都是红军的军事大学!”

  徐海东的回答充分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葛藤山反击战,是皖西北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

  三、公安指战员为了保护刘邓大军二纵后方医院伤病员,血战葛藤山

  漫山遍野的葛藤山中,一座无字碑巍然屹立,这座无字碑是百姓自发为牺牲在葛藤山阻击战中的公安战士所立。岁月流逝,丰碑永存!

  1947年9月2日,刘邓大军解放金家寨,9月4日组成了中共金寨县委和县民主政府,9月14日中央局指示,由二纵中南下的一批干部任县、区领导,张延积任县委书记,白涛任副书记兼县长,张健三任组织部部长,王相卿任副县长,王坚任县委委员、公安局长,吴允道任金家寨城关区区长。

  1948年1月,按中央命令,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行外线作战,国民党48师乘虚进犯金寨,隐藏在深山的土匪、小保队等反动武装纷纷下山,在大别山疯狂清剿。

  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后,由于金寨县山高林密,幅员辽阔,适合建立后方基地,上级决定将二纵医院等后方机关放在金寨。

  据历史记载,当时留在南溪地区的二纵后方医院条件十分艰苦,缺医少药,光伤病员就有600多人,粮食供应也十分困难。为加强隐蔽,减少牺牲,县独立团将伤病员分散至南溪葛藤山、关庙银冲、汤汇木山、泗道河等地分散救治,总医院仍留在南溪葛山万家湾,并增设后勤机关警卫连,由于医院伤病员多目标大,机动性差,常常受到敌人的突然袭扰,给我地方组织及医院造成重大伤亡。

  5月上旬的一天,敌48师2000多人,趁县独立团主动转移,偷袭南溪葛山二纵后方医院,由于哨兵对敌情发现早,县公安局长王坚同志立即命令医院警卫连迅速组织伤病员转移,自己带县公安大队160余人组织掩护,县大队先在万家湾阻击,留守连掩护伤病员、群众和机关向后山四里尖转移。第一道阻击阵地被敌人突破,公安大队边打边撤到槐树坪泡岭杠设置第二道阻击阵地。坚持十几小时,安全掩护了伤病员转移。战斗异常激烈,公安队英勇顽强,成功牵制大批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用石头砸。为不做俘虏,有的留下最后一颗子弹自尽,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终因弹尽断援,寡不敌众,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王坚率领剩下来的战士一边阻击撤退吸引敌人,掩护突围的留守机关,一边派人于当夜设法向县委联系报告敌情。当撤退到四里尖时,大批敌人又包围上来,王坚不幸左腿负伤。秘书股股长陈孟盈、警卫员周长根要求背他走,他坚决不肯,把手枪和文件交给陈股长和警卫员,留下一根长枪作掩护,命令他们突围出去找侦察股长徐庆富。陈孟盈、周长根不答应,要求自己掩护局长撤退。王坚命令:“快走,不走我们都走不掉了”。很快敌人围上来,王坚用刺刀与敌人拼搏,捅死捅伤几名敌人,敌人丧心病狂向他连开数枪,王坚英勇牺牲。这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亡留给了自己。

  敌人杀死王坚等红军公安战士后,又杀害了没有来得及转移的红军伤病员和医生护士。

  第二天拂晓,县委书记张延积同志得到情报后,带领城关区长吴允道及县大队增援四里尖时,再次遭遇敌人,我军立即准备拿枪射击,敌人非常狡猾,大喊“不要开枪,是自己人”,我军误以为是战斗中突围出来的同志,于是放松了警惕。当对方部队接近我队伍时,突然对我队伍进行了猛烈射击,我军猝不及防。城关区长吴允道迅速带领部分人员掩护,但敌人火力甚猛,又占据有利地形,通讯员小刘拽着吴允道,让他赶快撤离,但吴允道为了给县委机关撤离拖延时间,坚守阵地,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这一战也是二纵后方医院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公安大队共牺牲了140多人。另外县区领导、红军伤病员和医生护士牺牲了160多人。

  这些公安战士和共产党的干部中许多烈士都是外乡人,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面对强敌,用自己的血肉筑起坚实的屏障,将热血抛洒在战场上,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大别山人民。他们不朽的遗体与大山融为一体,永远伫立,他们的精神就像映山红一样,灿烂夺目,开遍大别山!

  人们常问: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英雄如此英勇呢?这力量来自他们担当的精神!英雄们愿意担当,于是他们离家园、穿战袍、赴战场、洒热血,誓与国家共存亡;英雄们敢于担当,因此他们顶炮火、执钢枪、穿硝烟、抛头颅,战死疆场又何妨;英雄乐于担当,所以他们重责任、轻生死、担重任、挑大梁,把人民安危放心上。用那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撼天动地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回响在葛藤山上!

  战斗结束,老乡就地掩埋了王坚。把万家湾、槐树坪牺牲的干部战士,分三处集中掩埋。1951年春天,王坚烈士的妹妹及长子到葛藤山将烈士的遗骸运回山东原籍安葬。1958年清明节,由南溪区葛藤山村委会组织当地群众100余人,将牺牲的县大队公安警察140余具烈士遗骸进行了整理,包括时任金寨县委委员李建业、区委书记梁汉夫、区长吴允道等等,烈士遗骸分3大处集中安葬。其中2处形成烈士公墓,供后人瞻仰祭拜。

  为感念公安战士的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精神,乡亲们把葛山水库取名为八一水库,铭记先烈,永世不忘。

  现葛藤山烈士墓已被公安部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永励后人的光辉之地。

  听从党指挥,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勇于牺牲奉献,是每一个公安干警的初心和使命!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公安干警们依旧坚守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惩治犯罪,抗洪抢险,解人危难,都是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的情况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这一品格。

  有了重担抬肩膀,遇到危难挺脊梁。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一群重责任、敢担当的公安干警,才是人民的守护神!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公安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做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敢于担责的好干部、好战士!

  英雄的烈士们,永垂不朽!